徵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台中推薦人才資本管理會計服務推薦最佳稅務後盾

 

台中豐原停業解散會計服務推薦, 台中大雅家族企業稅務會計服務推薦, 台中推薦會計及薪資委外

人生四法則:改變、適應、回避、放棄    環境也好、現狀也好、工作也好、人也好、婚姻也好,這句話的四個原則基本都適用。能干的人會選擇改變,讓不喜歡變得喜歡。懶惰的人會選擇適應,不愿費力打掃那就享受臟亂唄。懦弱的人選擇回避,可是眼不見心還是煩的。勇敢的人說,我放棄,一了百了。    一、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世界,我們就只好以身改變自己,用愛心和智慧來面對這一切。    托爾斯泰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有人想改變自己。”要改變現狀,就得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得改變自己的觀念。一切成就都是從觀念開始的,一連串失敗,也都是從錯誤的觀念開始的,要適應社會,適應變化,就要改變自己。    柏拉圖告訴弟子自己能夠移山,弟子們于是紛紛請教方法,柏拉圖笑道: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弟子們不禁啞然。世界上根本沒有什么移山之術,惟一能夠移動山的秘訣就是:山若不過來我便過去。同樣的道理,人不能改變環境,那么就改變自己。    人的性格一旦確立,就會恒定不變,自動發揮作用。一個人的性格,從根本上是很難改變的,人們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做出有限的調整。我們不能夠回到過去,去改變過去,我們可以做的是改變未來,改變未來就要從改變現在開始,現在一點一滴的改變,都將對我們的未來造成影響。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修正現在,完善自我的過程,雖然誰也不可能最終成為完美,但我們都在向著自己心中的完美努力。    人生如水!人只能去適應環境,去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更多困難,戰勝更多的挫折,實現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環境不利,從而把改變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換環境上面,這實在是徒勞無益的。    二、適應是一種接受,也是一種挑戰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    適應的問題無時不在,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我們的生命歷程中。生活不可能靜如止水、波幅不驚,我們時時都會面對各沖變故;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一馬平川,我們也會遭遇失敗和挫折;生活不可能總是如歌行板、水鄉夜曲,我們也會碰到厄運和災禍。當變故出現時,當失敗和挫折發生時,當厄運和災禍降臨時,我們面對的首要問題便是:學會適應。    適應是一種接受。由于我們老愛依戀昔日的安逸,懷念過去的清靜,當客觀現實發生變化時,我們便不愿走出昨天,直面這種現實,接受這種變化。不愿接受,其實就是不愿失去曾經擁有的:擁有的一份令人艷羨的工作,擁有的可心的戀人,擁有的相依為命的親人,擁有的經營頗佳的生意。然而生活由不得你,時光由不得你,我們要生活下去,就必須接受生活中種種不愿接受的變化。接受,就是在心理上認同,情感上容納;接受,就是走出“懷舊”情結,及早消除負面情緒,面向未來,重振旗鼓,重新上路。    適應更是一種挑戰。每一次適應,必然就是一次嚴峻的自我考驗和自我挑戰,甚至是一種撕心裂肺的整合,一種脫胎換骨的磨礪:當情斷花季、親朋病故,如果我們不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和心理調適,怎么能掙脫傷感情懷?挑戰,是對自身各種弱點和缺陷的無情開火,是對意志、性格、能力、水平的綜合檢閱。挑戰的過程就是一個戰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取得了一次挑戰的勝利,我們也就實現了一種“適應”。    適應也是一種選擇、一種拼搏、一種磨煉、一種洗禮、一種鳳凰涅盤的焙烤,一種千錘萬擊的鍛造。因此,適應必然是痛苦而艱難的。生活中,一些人便常常面對種種變化而畏縮膽怯,不愿適應,于是他們或在厄運面前一蹶不振,或在挫折面前自暴自棄,使人生蒙上了陰影。其實他們應該明白,適應是人生別無選擇的課題,與其被動適應,不如主動適應。    正是在不斷的適應中,我們堅定了意志、磨煉了毅力、增強了自信、培養了才干、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豐富了閱歷,從而不斷成長,不斷成熟。也正是在不斷的適應中,我們咀嚼了酸甜苦辣,遍嘗了人生百味,飽覽了人生風景,體驗了成功喜悅,從而充實了人生的內涵,豐富了生命的色彩。    三、回避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本事    中國偉人鄧小平回避了姓“社”與姓“資”的中國最敏感的問題,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偉大理論,把中國搞富了;聰明的夫妻們回避了“忠”與“不忠實”的家庭中的最敏感的問題,給彼此留下了足夠的個人空間,使夫妻感情總是幸福的穩定的快樂著;(人生感悟  www.lz13.cn)朋友之間也因為回避了一些心知肚明的最敏感問題,堅持誠待與明知的態度和舉止,讓朋友之情總是保持了哪份快樂和和諧和神秘和甜蜜;聰明的領導總是回避了下屬之間發生矛盾的一些最敏感的問題,堅持“視而不見”,所以才終能使本單位保持了一種自然的平衡與活力;    所以,學會回避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本事。現實中誰掌握不了它,誰就會迷惑、心累、不會生活和工作。懂得了它,可能你的活法、想法、做法便會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回避不是做糊涂蟲,是“難得糊涂”。回避是一種高境界,沒有高境界的人是不會回避的。回避其實并不容易,真的比面對還難,這就要顯示一個人的真本事了,沒有真本事的人還是勸您別這樣干。要學會回避沒有別的辦法,就是苦心領悟人生,領悟到一定時間自然就得來了。    生活中也如此,懂得回避,這是人生的藝術。人與人,人與社會,隨時都會有可能出現不協調的時候,學會為別人想一想,退一步天海闊天空,讓回避的藝術展示出人的美德。    四、放棄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美麗    人生就是選擇,而放棄正是一門選擇的藝術,是人生的必修課。沒有勇敢的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與其苦苦掙扎,拼得頭破血流,不如瀟灑地揮手,勇敢地選擇放棄。歌德說:“生命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為了生存而放棄生存。”    放棄是一種智慧。“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只有學會放棄,才能使自己更寬容、更睿智。放棄不是噩夢方醒,不是六月飛雪,也不是優柔寡斷,更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一種拾階而上的從容、閑庭信步的淡然。    放棄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慧根的顯現,一如放鳥返林、放魚入水。人生是艱難的航行,絕不會一帆風順。當必須放棄時,就果斷地放棄吧。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什么也不愿放棄的人,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放棄時髦,是為了追求更前衛的特立獨行;放棄熱鬧,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心靈盛宴。    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放棄難言的負荷,方能解開心靈的枷鎖;放棄滿腹的牢騷,方能蘊蓄不倦的威力;放棄纖巧的詭辯,方能擁有深邃的思想;放棄虛偽的矯飾,方能贏得真摯的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窗外云卷云舒”,如果說這種境界,是我們常人難以企及的,那我們就學會放棄吧,放棄同樣也是另一種美麗。分頁:123

請相信,這是一個美好的過程  文/樂樂  母親經常收到我夜里2點多給她回的短信,或者在清晨6點多的電話中,聽到我一夜未睡而表現出的奇異興奮。她開始擔心起我的身體,甚至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如果工作太累,就辭掉吧,我們養你。聽到這話,自然心頭一暖,要是幾年前,我在A公司實習的時候,一定會淚如雨下。  那時的我錯誤百出,被人算計,真的是灰頭土臉。那時,如果母親說了這話,我估計會立刻放下所有,買張機票飛回家,永不回來。可是今天,我的感覺是,有他們支持真好。  我曾經是那么脆弱、敏感的一個人。同事的一句責怪,我可以難受好長一段時間。老板的一頓訓斥,我可以覺得自己從此前程盡毀。可是,正是這些小打小鬧的批評,讓我從一個天真浪漫的孩子,一步一步變成今日的我。記得換工作以后上班的第一天,老板指著花瓶說,記得以后勤快點,幫我換鮮花。我的工作還有,維護日常工作議程,會議記錄,對了,還要翻譯文件。  如果換作剛畢業那時的我,一定轉身就走:我來這里,可不是為了服務你一個人的。但是那天,我興高采烈地感謝了她的安排,并且與每一個我見到的人說早安。  每次開會前,我會把所有同事需要的資料都放在桌上,然后給他們倒好水。慢慢我觀察到,每一個同事喜歡的飲品都不一樣。我開始記錄他們每個人的愛好,然后下次開會,提前準備好。惟一發揮的,不過是會議記錄,我將會議記錄做成分析報告,按照老板的閱讀習慣,交上去。分析報告里,甚至會有數據模型,以及詳細的行業分析。我每天去換花的時候,都會很用心地調整它的位置,然后噴上水。當然,我也會計算,在老板進辦公室的時候,讓鮮花剛好以最好的姿態迎接她。  我從不覺得工作是無意義的,很多沒有工作經驗的孩子,都想一上來就做大項目,跟大單子。我卻十分喜歡助理這樣的工作。有什么工作,比讓你學習強者的工作模式更加令人進步迅速呢?我十分認真地研究她的日程表,做什么項目,該與誰見面;一個項目,有多少人員投入,報價是多少,成本是多少;如何安撫員工,又如何威逼利誘員工;如何和客戶砍價,如何讓客戶相信我們的專業,如何去與同行寒暄競爭。這些在商學院永遠學不到的東西,在那段時間里,我學得不亦樂乎。老板也越來越喜歡我,漸漸地,做什么事情都帶上我。  也許是過了浮夸的年紀吧,覺得腳踏實地的努力,讓自己心安許多。其實我一路都知道,這只是一個過程,一個讓自己羽翼豐滿,擁有足夠的資格去承擔的過程。  這個行業,投入了全球最Smart的人。比你優秀的人,一定多到你數不過來。如果盲目地去追隨別人的腳步,很容易迷失在這場追逐的游戲中。我沒有按照公式去走我的旅途,而是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不會的東西,我從來都厚著臉皮去問有經驗的同事。從小到大,我一向積極主動地去照顧別人,也得到很多人無私的關心。有人說,這個行業競爭這么激烈,怎么可能交心呢?可是,只要他是一個人,總會有需要被關心、被理解的時候,而這個時候,那個出現的人,可不可以是你?  后來,我終于可以做自己擅長并且喜歡的工作了。  當昔日的同學,看到今日光鮮的你,羨慕不已的時候,請不要對她說,你有多么辛苦。只要微笑就好。  當昔日的朋友,跟你說,我們多久沒有見面、沒有聊天了,在我們心酸不已的時候,只要微笑就好。  我們失去的即是我們所獲的成本,我們總不能什么都想要。永遠記得,能夠理解你的人,永遠都會理解你。而會失去的東西,從來都不曾屬于你。  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會聽從前輩的建議,無論是工作上的,還是生活上的,但那并不代表,我就要按照他們所說的做。一些明明我知道會有的痛,依舊會去嘗試;一些明明我知道會有的心酸,仍然會去體會。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要勇敢地嘗試人生不同的可能性。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走出屬于我們的路。  幸福,與你有多少雙鞋子,多少件名牌套裝,住多大的房子無太大關系。  幸福源于你的人生經歷。  幸福源于你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而你又以何種姿態度過你的一生。 請相信,這仍是一個拼能力的時代 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最終拼的還是實力 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分頁:123

劉再復:我的文學觀(選摘)  文學是訴諸語言的自由情感的審美存在形式。文學情感不是現實情感,而是處于無限時空中的自由情感,這種情感轉化為審美形式,便是文學。因此,文學離不開三項基本要素:心靈、想象力、審美形式。心靈是第一要素,一切好作品都必須切入心靈。文學批評離不開兩大標準:精神內涵與審美形式。杰出的作品必定具有精神內涵的深度、廣度與高度。把精神內涵狹窄化為政治內涵,把精神內涵的尺度狹窄化為政治尺度,以政治話語取代文學話語,是二十世紀我國文學歷程中的一大精神教訓。文學事業是心靈的事業,不是功利的事業,但它具有廣義的功利內涵。換句話說,文學不追求具體的、短暫的功利,但天然地符合人類生存、發展、延續、提升的“功利”,還需強調的是,文學雖涉及功利,但它不追求功利,只審視功利,即審視人類功利活動在何處迷失,它構成怎樣的人性困境與生存困境。  詩的立場天然地就是非實踐的,是反思的,是審視的。它站在現世的功利活動的另一面,它關注著這個世界,但并不參與這個世界;它要反思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種種事業到底讓我們失去了什么?它要看看人類的種種奮斗、爭奪、忙碌到頭來離當初的希望到底有多遠?它要審視人間的種種苦難、不幸和悲劇是不是源于我們本性深處的貪婪和邪惡?很顯然,文學不是站在一個現世的立場看世界的。所謂現世的立場就是理性和計算的立場,理性地設立一個功利性的目標,周密安排必要的計劃,并訴諸行動把它實現。文學站在現世立場的另一面,以良知觀照人類的現世功利性活動,提示被現實圍困住的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文學的立場是超越的,所謂超越就是對現世功利性的超越。  (《罪與文學》第99-100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我一再說,文學是心靈的事業,不是頭腦的事業。這不是說,文學創作不必動腦筋,而是說,文學藝術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不同,它不是像科學那種靠邏輯靠推理去抵達自己的目標,而是靠想象、靠直覺、靠感悟去抵達目標。文學之法,乃是“無法之法”,即“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天馬行空而不失為藝術。嚴羽說,詩有別趣,非天理也。這一命題強調文學的特征在于情趣,而不在于理念,是對詩的準確界說。但它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文學完全與思想(包括與對世界人生的理解無關)。其實經典文學作品中總有大思想也總有對世界、歷史、人生的深刻認知,但這些思想與認知又總是像鹽或糖化入水中,無痕而有意味。它不訴諸概念,而是訴諸形象、意象和情感。西方的大文學家如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都是思想家,只是他們的思想全是心靈化、情感化的思想,也可以說是化作生命血液的思想,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種邏輯化、體系化的思想不同。我國最偉大的文學經典極品《紅樓夢》,也是一部偉大的“心學”。《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史湘云、薛寶釵、妙玉、晴雯、鴛鴦、芳官等,個個都是如詩如畫如同女神的詩意生命,可惜只是“夢中人”。她們的詩詞都出自曹雪芹之筆,那些“閨閣女子”并非真的會寫《葬花吟》的詩人。賈府里的那個大觀園,恐怕也只是曹雪芹的“夢中園”(理想國)。這個國度“一國兩治”(一府兩治),有充分的寫作自由、結社自由、詩人們有詩的競賽而無人的嫉妬和爭名奪利等世俗機能。大觀園寓意極深,它暗示文學發生的最初原因和文學存在的理由:寫作只是生命快樂與心靈訴說的需求,并非“經國之大業”(曹丕語),更不是謀殺功名、財富、權力的器具。大觀園詩人合眾國里,林黛玉最為杰出,她所以能成為首席詩人,是因為她最孤獨,最純粹,對于心靈的苦痛體驗最深。作家的成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經歷、感覺、表述能力。主觀之詩人經歷淺些,但也不能憑空而“詩”。大觀園里的作品,均見證了人性和見證了人的生存環境,甚至也見證了歷史,其詩情有傷感,有歡樂,有怨恨,有諷喻,但沒有一家以批判社會和干預生活為自己的創作出發點,其批判意味全化入詩情中。  魯迅是二十世紀最熱烈地擁抱社會是非的作家,但他作為一個文學史家和文學批評者只高度評價《紅樓夢》,而對晚清的譴責小說卻評價不高。他認為譴責小說最根本的弱點是“溢美”和“溢惡”。魯迅評說得極有見地。曹雪芹出身貴族豪門,肯定熱知當時的宮廷內幕和上層政治斗爭狀況,但他沒有把《紅樓夢》寫成社會批判小說和政治通俗小說,而是寫成一部“人書”(聶紺弩語),一部呈現人性和人的生存環境的書。文學以人性為基調,自然就穿越時代之維而進入時間之維。曹雪芹家道中落,內心充滿孤獨,一定也有許多不平不滿,但他如果因此而用自己的作品去“干預生活”,在文本中注入“傾向性”,那就沒有偉大的《紅樓夢》。曹雪芹有關懷,有大慈悲心,但這些關懷不是創作出發點,而是作品派生出來的結果。受曹雪芹的啟迪,我又重溫薩特存在主義的著名命題(盡管我不喜歡薩特本人的某些政治行為方式),即“存在先于本質”的命題。我借用這一命題對文學作出如下解釋:文學首先應當為文學而文學(存在),為藝術而藝術,然后再考慮文學藝術可能派生的意味。我作此解釋當然具有歷史針對性。上世紀我國的左翼作家和許多憂國憂民的作家們,往往采取相反的命題(“本質先于存在”),即先有一個大意義的動機,如為革命而寫作,為改造中國和改造世界而寫作,然而,先驗動機卻帶來主題先行和普通的概念化失敗現象。從八十年代開始,近三十年來,我的所言所論,都在呼喚“還我本來”,即文學應返回文學的初衷,返回文學最初的基本立足點和文學最初存在的理由。這一理由,不是政治理由,不是道德理由,不是功利理由,而是心靈理由,情感理由,審美理由,生命需求理由,見證人性和生存環境的理由。  明年農歷九月七日,我就年滿七十歲了。回想人生,覺得可引為慶幸的是自己總是生活在文學中。生活在文學中,意味著生活在真實的人性中,又意味著生活在夢中。夢中有審美理想,有對美的信仰。從事文學,使我在“現實主體”中又多了一個“藝術主體”。現實(www.lz13.cn)沒有自由,但夢中有自由。所謂幸福,乃是瞬間對自由的體驗。千萬年來,人類布滿浩劫災難而神經不會斷裂,人類中的生命個體充滿艱辛困苦而不想自殺(依然熱愛生活)便是因為人生中擁有瞬間的自由體驗。近幾年我受大乘佛學與禪宗的影響,更喜歡講自性,自性因緣而生,更具流動性。文學必須從一切他性(包括政治性、市場性、功利性、社會批判性等)中解脫出來,才有自由。為了守持文學的自性,我正在努力構筑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園地,讓自己沉浸于其中。對于這一行為,我稱之為“重構象牙之塔”。在美國的落基山下,在象牙之塔之中,我已“面壁”多年。我相信,唯有跳出“政治”、“市場”等格局,充當“局外人”、“異鄉人”、“檻外人”,唯有進入面壁的沉浸狀態,才能進入深邃的精神深淵。唯有在那里,我才能與曹雪芹等偉大靈魂相逢。   劉再復作品_劉再復散文集 劉再復:慈母頌 劉再復:讀滄海分頁:123

ACC711CEV55CE


台中大里稅務功能運作
台中北屯新鮮人職涯規劃 醫療耗材產業節稅方式 營業稅制度介紹

arrow
arrow

    g68tnpu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